-------部分参展作品------- |
|
|
|
王沂东 《家书》 |
蜡烛光作为唯一的光源,其微弱的光芒恰到好处地照亮了女子的脸庞,她的脸颊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红晕,眼神中也展露出一种特别的柔和。从画中人的表情中,我们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幸福”。这种幸福是有浓度的,是一种“有温度”的感觉,画家通过安排光线,场景,还有构图上的考量,把握到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中的内在状态和心绪。蜡烛上两只比翼双飞的小鸟,和她身上红色的嫁衣,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这位主人公的身份,那么这张“家书”中所述的内容,我们大概就很容易想到了。
她此刻的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有温暖,或许还有些别的什么,通过画家创造的故事情景,有过相似经历和体验的人,或许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应到画中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而这个故事全部是以绘画语言为我们呈现出来的:画面的整体色调偏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变得缓慢。蜡烛发出微弱而温暖的光芒,巧妙的衬托出画中人的面容,使其成为整个空间的焦点,还赋予了整个场景一种朦胧而温馨的美感。
|
|
|
|
王沂东 《约会》 |
这张画中并没有描绘春天的内容,却可以从画中人的神采中感受到一种春天的气息:喜悦,生机和充满希望。虽然中国人在传统上,对情感的表达更加内敛,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出人物内心按耐不住的喜悦。她微微倾斜的脸庞,如同晨曦中轻轻摇曳的花瓣,带着一种不经意的优雅与从容。这种姿态赋予了人物以鲜活的生命力与灵动感。
带有花朵图案的白色上衣,与暗色的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体人物的形象。少女胸前与左肩上的小花,不仅丰富了画面的细节,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与动态感。特别是她手中飞扬的麻花辫,轻盈柔美中又带有一些力道感,尽情地挥洒着自由的气息。这种带着一股自信和希望的力量,让她可以冲破某些传统的束缚,积极勇敢的追逐属于自己的爱情。
|
|
|
|
李晓刚 《芭蕾女学生》 |
创作札记:这是去年和今年画的几张小幅作品,画是我对写实绘画的解读,加入了主观的色彩,把画面人物简约化,色调中性化的进行了概括处理,使用了坦培拉,酪素和油画的综合手法结合,希望通过材料的使用,以求达到自我绘画风格的探索。
|
|
|
|
李晓刚 《荷兰女子——致敬伦勃朗》 |
|
|
|
王剑 《戴发簪的女孩》 |
创作札记:画小幅油画可以有很多种形式,而以创作的形式完成一幅小油画,其水准要求的高度是毋庸置疑的。小画即要画得“不小气不拘谨”又要做到“经得起推敲”,我觉得能做好这两点就是难能可贵了。
对于发簪一直有一种莫名的喜欢,觉得很入画,画中穿白色镂空花服饰的女孩是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眷恋。
|
|
|
|
王剑 《荷花玉女》 |
《荷花玉女》作品的背景是“永乐宫”壁画著名的仕女图“荷花玉女”,1986年大学期间去山西芮城“永乐宫”写生考察,临摹过这个局部。一直有将永乐宫壁画作为创作元素画进自己画中的想法,今次终于如愿。画中出浴的女子如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
|
|
|
王沂光 《香飘》 |
像爱一样轻盈的花,从掌心中升出
似乎我们初恋的童谣
飘在草地上,飘在石块间
花是春天的使节,
轻轻念着遥远的地方
念着压在心底,
辗转的,羞涩的名字
摘一朵 那个名字叫青春
摘一朵 那个名字是爱情
摘一朵 我透明的欢乐
摘一朵 你甜蜜的忧愁
就这样 跟我走吧
我的路 缤纷香飘
|
|
|
|
王沂光 《冰中情》 |
像爱情一样的冰晶通透闪烁
像高原一样的爱情如此沉默
白鸟无声飞过
陌生熟悉的 你和我
那缠绵于诗句之间的
那被闪亮的句子反复吟咏的
那在霞光的微温中被回忆的
“我看到的你不是你,你看到的我可是我”
冰 曾如是说
|
|
|
|
杨剑侠 《牧归图》 |
创作札记:《牧归图》是历代画家们常画的题材,我去山西右玉写生,傍晚在回去的路上恰巧碰上了这个场景,主要是当时的逆光的光影关系,还有山西右玉的地理特征,美到极致了,一下子让我激动了起来,我跟着牛群拍了很多片子,非常兴奋,终于拍到了好的资料,回去一定能画出一幅好作品。
当然回来整理资料时还是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去欧洲看博物馆时看到过类似的牧牛图,觉得无论题材还是技术都是画不过前辈画的,画还是不画,还是是有些犹豫,后来想还是先画个小稿看看吧。
经过浏览资料反复推敲构思,最后画面采用了两张照片合成,原主体图背景是一个比较近的山坡被夕阳照,呈现金黄色很亮,但造成画面比较堵,没有显示出西部右玉的地貌特征,决定去掉背景,找一张有深远景色的图片替换了一下,经过P图处理,这样画面一下子就把空间打开了,西部那种壮观、神秘、古朴的景色就出来了,在这荒蛮的原野上一群牧归的牛迎着夕阳漫步朝着远方归去。
|
|
|
|
杨剑侠 《陌》 |
创作札记:又一次来到巴山,在一个古镇的老街里拍到了这个小姑娘,当时小姑娘站在门口,看见我们过来,她望着我们,我透过她那一双大眼睛,仿佛看到了了一个孤独的心和那期盼的眼神,她在期盼什么?我在她的门口停下,望向她后面的老屋,一个老宅,有几件老家具,有个老太婆在比较里面的椅子上坐着。我出来后对着小姑娘拍了几张,她显的有点怯生,往屋一脚跨过门槛,我又拍了几张。看着她那有些阴郁的眼神,不知为什么,让我心声怜悯,好想上去抱抱她。
后来后孩子的眼神让我总是忘不了,想把她画下来,由于当时在清华美院负责教学工作,忙于事事,就放那里了,直到去年退休后在翻资料时又看到了这个小姑娘,看到她那眼神我立马又有了冲动,我知道我能把那种感受画出来了,于是要就完成了这幅作品。
题目如何起?孩子阴郁的眼神里到底在想什么?很陌生,也许是留守儿童,跟着奶奶还是姥姥,期盼着父母早点回来,渴望身边有父母的爱, 不为所知,所以姑且题目为《陌》吧。
|
|
|
|
李瑾 《采日玛的女孩》 |
创作札记:小油画在构图上遵循“简约而不简单的原则,保留最能表达主题和情感的部分。通过巧妙的布局,使每个元素都能在画面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小油画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所以尺寸小巧的小油画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心头好。 在采日玛遇到这样一个身上透出率真、纯朴、美好的藏族女子,应该是神灵赐给藏地男子最好的礼物!
|
|
|
|
李瑾 《苹果香》 |
《苹果香》这首歌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还蕴含着对初恋、童年、母亲以及乡愁的深情回忆。边听边想到了这个女留学生姣好的面容和美好的画面。
|
|
|
|
马琳 《细雨》 |
创作札记:小幅油画一直伴随着我的创作历程,通过小幅油画写生作品的实践,给予我更多机会和表现语言的探索,增加了我在油画本体语言研究的可能性。写实绘画有着强烈的表现性,在油画本体语言中具备更加广阔的表现范畴。在有限的绘画功能中塑造有意义有价值的造型,这一切取决于自身的审美能力,因为艺术家的自尊是来源于将客观世界转换成为精神的存在。这使得油画表现语言的魅力得到唯一的诠释,寻求画面背后的真实也将是我对绘画语言和语境的实践。
《细雨》这幅画在写生的过程中下起了小雨,只能回到房间继续完成,在感受力的驱使下,体验着自然中细雨带来空气中特殊的味道,夏季雨水带来的一种潮湿感。
|
|
|
|
马琳 《尼罗河畔》 |
几年前我去埃及,沿尼罗河考察,异国他乡给我很多从未有过的感受,通过这些小幅油画作品的实践,为完成大幅油画创作奠定了基础,小幅油画作品为我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和更多营养。
|
|
|
|
高玉杨 《秋千上的云朵》 |
创作札记:童年是美好的,无论是清贫或富有,无论是幸福或苦涩,它总能唤起人们心灵深处最真诚、最纯洁、最保贵的东西。恍惚间,山梁沟壑间还回荡着儿时的嬉戏打闹,父辈们无数次耕种过的土地,儿时无数次攀爬过的山脊,取之不尽的回忆片段成了我的创作思路,这也是我创作了许多小孩子故事情节画的原因。童年的回忆成为了我画布上温暖的底色,促使我用绘画创作语言来表达,它赋予我的创作更多的意义。
《秋千上的云朵》描绘了小女孩儿穿着心爱的衣服开心荡秋千的童趣。童趣,宛若星辰,正如小女孩儿纯真的笑容。
|
|
|
|
高玉杨 《追月》 |
我之所以画些小孩子,与我的童年时代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孩提时代的回忆如同一本丰富多彩的画集,每一页都有不同的精彩。如今,它们被画笔编织,跃然纸上。
作品《追月》体现了儿时渴望坐上碾轮,腾云驾雾奔向月宫去寻找梦里的嫦娥仙子。
|
|
|
|
李善阳 《天边》 |
|
|
|
|
李善阳 《桑吉诺布》 |
|
|
|
|
张峻明 《牛郎织女》 |
创作札记:小幅作品对画面语言表达的锤炼显得更有直接性,尤其对油画本体语言和延展,小幅作品更有利于此。更方便而且创作周期较短。
我个人这么多年的实践中感觉到,在一件作品的草图阶段,由小到大逐渐形成画作的时候,总认为大画不如小画(草图)更鲜明、生动和鲜活,这可能就是小画的魅力所在吧。
这五幅作品为系列作品,分别表现为远古人们欢乐祥和的情景剧,尺寸不大,意义深远。取材是通过古代壁画内容借助写生记录,转译成现在的样子。所有的人都把继承传统挂在嘴边,继承什么?从哪里切入,我选择了传统雕塑中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都非常有借鉴与传承的意义。今天的快节奏和图像泛滥,希望自己和这一系列的作品能存人文关怀而且不仅是这些......
|
|
|
|
张峻明 《一家人》 |
|
|
|
|
关月 《夜色》 |
创作札记:创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细节的力量。与大幅画作不同,小油画容不得丝毫的马虎与草率。一朵小花的花瓣纹理、一片树叶的光影变化,都需要我全神贯注地去描绘。这使我学会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做无限的表达,从对微小事物的专注里,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与满足。
每完成一幅小油画,我都会陷入深深的沉思与回味。这些小小的作品,不仅仅是色彩与线条的组合,更是我内心世界的映照。它们承载着我在创作时的情感与思绪,或喜悦、或沉静、或对过往的追忆、或对未来的憧憬。看着它们,仿佛在翻阅一本本生动的日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瞬间鲜活起来。
这幅画以“夜色”为主题,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梦幻的氛围。画面中,一只手握着一个透明的玻璃杯,玻璃杯的透明度和液体的反光效果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得十分逼真。从色彩角度,画面主要采用了冷色调,尤其是蓝色和紫色的运用,很好地传达了夜晚的感觉。人物的面部和手部也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冷色调,与背景中的夜色相呼应。从构图角度,采用了特写的手法,将焦点集中在人物的脸部和手中的玻璃杯上。背景中隐约可见一些建筑物的轮廓,可能是夜晚的城市景象,给人一种繁华却又遥远的感觉。这种构图方式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够让观者感受到一种亲密和专注的氛围。从意境角度,这幅画给人一种既神秘又宁静的感觉。人物的姿态和手中的玻璃杯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夜晚的故事,可能是在享受一个安静的夜晚,或是在思考着某些心事。画面中的色彩和光影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让人沉浸其中。
|
|
|
|
关月 《城之初春》 |
这幅以“城之初春”为主题的画作充满了生机与希望,通过独特的创作思路和技巧传达了这一主题。从创作思路,意在通过描绘初春的景象来表达一种新生和希望的感觉。画面中的蝴蝶和绿色的毛绒背景可能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蝴蝶通常被视为转变和新生的象征,而绿色则代表着生机和活力。从技巧方面,在色彩和光影的处理上。画面中的色彩明亮且柔和,蝴蝶和背景的绿色,给人一种清新和温暖的感觉。这种色彩搭配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还成功地传达了初春的氛围。此外,尽量在描绘人物面部和手部的细节时也表现出细腻的笔触使得画面充满了真实感。从构图角度,画面采用了一种平衡的构图方式,主要元素分布均匀。人物的面部和手部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蝴蝶和毛绒背景则环绕在周围,形成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从感受角度,这幅画给人一种既温暖又充满希望的感觉。初春的色彩和象征元素让人联想到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而细腻的描绘则传达出一种温馨和宁静的氛围。
|
|
|
|
陈畏 北方系列之暮归 |
创作札记:我这一次参加展览的一组作品,题材比较统一,表现的是北方农村的日常生活,源自近几年去张北、崇礼等地写生收集的一些素材,有的是创作稿,有的是大幅创作的一个局部。为了保持一致,我选用了相同的尺寸 ,每幅画又以不同的色调进行了区分,同时为了保持写生时所感受到的那种新鲜感,我没有刻意的雕琢,而是力图表现当时的一种情境,我想这应该就是我所理解的小画的“味道“吧。
|
|
|
|
陈畏 北方系列之收获 |
|
|
|
|
梁晓宁《张桂梅组画之一》 |
创作札记:《张桂梅组画》的创作主要是源于学校组织老师画国家功勋人物,张桂梅作为乡村教师历经艰苦创办了第一家免费的女子高中,为贫苦的乡村女孩撑起一片蓝天,因此获得了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七一勋章”等荣誉,张桂梅老师是乡村女教师的典型代表性人物。这组创作以典型人物形象为主来表现乡村女教师的质朴无华的特点,通过央视报道的内容反映出关于张桂梅的感人事迹。
《张桂梅组画之一》是表现张桂梅校长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黎明时分用喇叭喊学生起床上早课,体现出她的辛勤付出和操劳。
|
|
|
|
梁晓宁 《闺房》 |
|
|
|
|
侯作存 《牦影云骁》 |
创作札记:《牦影云骁》这幅油画旨在展现塔吉克牧民于帕米尔高原雪地中进行叼羊活动的独特魅力与豪迈风情。
画面的中心将聚焦于激烈的叼羊场景。牦牛作为塔吉克族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体型健硕、毛发浓密,在雪地上奔腾时溅起阵阵雪花。牧民们身姿矫健地跨骑其上,他们身着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且富有民族特色,在白雪皑皑的背景中格外夺目。骑手们目光坚定,手臂伸展,为争夺羊只而奋力拼搏,其动态的身姿与牦牛的雄姿相互呼应,构成画面的视觉焦点与主要动态线。
背景设置于帕米尔高原的雪地,连绵起伏的雪山巍峨耸立,与广袤的雪地融为一体,营造出宏大而冷峻的空间感。远处的雪山在阳光照耀下泛着银光,与近处被牦牛和人群搅起的雪雾形成鲜明对比,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与纵深感。雪地的色调以冷白色为主,其间穿插着牦牛与牧民身影投射的暗影,以及阳光洒下的暖黄色光斑,丰富画面的色彩构成。
在细节刻画上,牦牛的缰绳、牧民的面部表情与手部动作,还有羊只的形态等都将被精心描绘。牦牛缰绳的线条展现出力量的传递与控制,牧民们或紧张或兴奋的表情则凸显其对叼羊活动的投入与热情,而羊只作为争夺的焦点,其挣扎与悬空的姿态也将为画面增添戏剧性与紧张感。通过这些元素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力求使《牦影云骁》生动地再现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牧民雪地叼羊的热血场景,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这一民族活动背后所蕴含的勇敢、团结与对生活的热爱。
|
|
|
|
侯作存 《烛映情》 |
创作札记:在这幅名为《烛映情》的油画中,我试图捕捉一个宁静而充满深情的瞬间。画面聚焦于一对身着红色民族服饰的塔吉克母女,她们置身于一座老房子里,唯有烛光摇曳,照亮彼此的面庞,目光交汇间,似有千言万语默默流淌。选择塔吉克民族服饰,是因其独特的红色调与精美的刺绣花纹。红色,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它不仅象征着塔吉克族的热情与活力,更在烛光的映照下,焕发出一种温暖而神秘的光芒。这种色彩的运用,旨在烘托出画面中浓郁的情感氛围,使母女二人仿佛被爱与温情环绕。
老房子的背景设定,则是为了增添岁月的沉淀与故事感。斑驳的墙壁、古朴的陈设,见证了母女间无数的回忆与过往。烛光作为唯一的光源,不仅营造出柔和的光影效果,更像是她们情感的纽带,将彼此的心紧紧相连。在烛光的映照下,母亲的眼神中满是慈爱与温柔,那是对女儿成长的欣慰与期许;女儿的目光则饱含着敬爱与依赖,仿佛在向母亲诉说着心中的眷恋与感恩。
通过细腻的笔触与色彩的搭配,我希望观众能在这幅画中感受到亲情的深沉与伟大,体会到在这喧嚣尘世中,那一份纯粹而持久的情感力量。它不仅仅是一对母女的对视,更是跨越时间与空间,对所有美好亲情的致敬与礼赞,让每一位观者都能在画面中找到自己与亲人之间那份独一无二的情感共鸣。
|
|
|
|
薛广陈 《候场三》 |
创作札记: 精致小油画的创作既是一门严谨的学术研究,又是一次充满激情和灵感的心灵之旅。它要求艺术家在技术与艺术、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用小小的画布展现出无限的可能和深邃的内涵。每一幅成功的小油画作品,都是艺术家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他们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的生动写照。 《候场》系列:2019年的春节我参与到文化馆的一项工作,文化馆的工作性质和我以前的工作很不一样,越是大家休息的时候越是文化馆工作最忙的时候。尤其是春节文艺汇演更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全馆人员一起调动。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有机会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关注到了一群平时不太关注的人。
|
|
|
|
薛广陈 《候场四》 |
|
|
|
|
曹自杰 《暮海》 |
创作札记:《暮海》这幅画是我对一个藏族姑娘故事的延续和敬意,画面中善良纯真的美丽姑娘身穿藏族特色的服装, 站立在黄昏下的青海湖畔,。 她的眼神望向远方,宛如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她的脸上洋溢出坚韧与乐观的情绪,折射出了生活带给她无数无尽挑战后的从容应对与积极面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希望的主题。同时描述了这位女子的纯真和大海宁谧壮阔的气息之间的和谐感,并且赞美了她如海洋一样宽广内心世界。 身后遍插的经幡则代表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敬仰和对和谐共生愿望的心声,又像是举起了希望之光指引行进方向的手杖 在这个黄昏时刻的画面中,我倾注了我对大自然和平静生活的赞美与向往。同时又想描述那种孤独、沉思但又充满期待的情感状态——无论是对未来的新生活还是某种希望梦想的到来而感到孤寂的氛围。
|
|
|
|
曹自杰 《守望》 |
创作札记:在这幅名为《守望》的油画中,若尔盖草原湿地保护区的辽阔天地间,一位藏族母亲牵着马,怀抱着孩子,凝视着远方。画面中,母亲的面庞透露出一种深沉而坚定的神情,她的眼神中既有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也有对家园的坚守与热爱。马儿静静地站在一旁,仿佛也在感受着这份深情与期盼。草原上的每一根草、每一朵花,都在诉说着岁月的静好与时光的流转。这幅画以淡雅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景象。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温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构成了画面的核心。在苍茫的草原背景之下,这份温情显得尤为珍贵。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一个关于爱、希望与坚持的故事。
|
|
|
|
康蕾 《后台随笔.小伶》 |
创作札记:在创作“后台随笔”系列作品时,为了表现出戏剧演员独特韵味,我将坦培拉技法融入创作过程中,并根据自身表达的需求灵活运用,使坦培拉写实技法中又透着写意的空灵。通过笔触晕染与色层多次罩染,似有若无地营造出那种温婉含蓄的情境,将戏剧演员的灵韵,隐匿于材料肌理中,呈现出形色交融材质感与层次感,表现戏曲文化那含蓄不尽的美。
|
|
|
|
康蕾 《幻者/夜来香》 |
创作札记:“幻者”系列作品,采用坦培拉材料和技法创作。
“幻者”取意幻想者、患者、病人,蕴含对都市人群,尤其是女性心理、精神和情绪的关切。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些心理问题:压力、迷茫、焦虑、纠结、敏感、玻璃心---,作品关注生存的状态,组画里描绘有沉浸甜蜜憧憬中的《幻者/催眠》;有崩溃边缘受迫害妄想的《幻者/脆弱》;有娜拉似觉醒或逃离的《幻者/出走》;有对亲密关系怀疑与恐惧的《幻者/相生》、《幻者/困惑》,有对希望破灭木然的《幻者/幸福的泡泡》,有对日常消极抵抗的《幻者/拖延》。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病人,从“爱上层楼”到“意兴阑珊”,青春的妄想与忧伤随时间流逝、随现实的混乱渗透而粗砺;生命的韧性随精神丰盈而强劲 ----每个人自觉、自愈、自我存在。
|
|
|
|
张宏 《提孜那甫人》 |
创作札记:少数民族题材曾一度风靡各类大型美展,也使得新疆、西藏、云南等边陲偏远地区一度成为画家们神往之地。而擅长此类题材的画家也不在少数。在风格方面,上述画家的作品既有现实的,也有唯美的,而用古典写实手法来进行创作的却较少。而这也正好是我一直以来所探索的主要方向。鉴于此,在创作此系列小幅人物肖像作品时,我注重从两点入手:1.造型语言的精准概括。我主要以17至19世纪的古典主义绘画大师的肖像作品为范本,努力发掘传统古典绘画的材料技法和审美格调中蕴含的价值。为此,我努力推敲人物的结构造型,并将画面色彩尽量统一起来,以中性色贯穿整个画面。2.尽量让画中的人物角色贴近生活。为此,我不带先入为主的意识来选择模特儿,而是通过数次的下乡采风、写生等方式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这些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环境都是在真实记录事实 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故而,这些作品能够很好地避免戏剧化和过分夸大的艺术处理方式。总之,我的新疆题材系列作品并非简单的所谓“异域风情”,而是要在这个有着独特地域文化的地方发现更多有积极意义的,能够彰显出人性光辉的艺术题材。
此系列作品以肖像画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肖像画在西方有着近五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的肖像画多为王公贵族或富裕阶层为彰显其身份和地位而定制的,其功能性要大于艺术性。而在当今这个时代这个功能则逐步丧失,艺术家在进行构思和创作时更多考虑的是画面本身的表现力。在创作新疆系列人物画时,我特意选了一些在形象上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作为模特儿,意在用 典型的形象结合典型的生活环境来表达我对于新疆风情人物肖像画创作的独特感触。此外,我还要在造型语言的本质规律上做进一步探索,既要表现出扎实的绘画能力,又要挖掘出人物形象背后丰富的生活内涵。
|
|
|
|
张宏 《肖像速写》 |
|
|
|
|
周梅元 《和光之二》 |
创作札记:2018年夏,朋友约我去新疆帕米尔高原写生,原本计划去画些风景。从喀什到塔什库尔干,一路险峰连绵,风景壮美。后面在当地朋友带领下,我们深入到一些塔吉克村庄,那里还有一些保存完好土石砌成的老房子里,房顶有天窗。阳光透过天窗照在人物身上。光线地穿透感,对比强烈而又自然的色泽,和谐柔美的动态,在瞬间凝固为一幅幅端庄且崇高的画面。这正是我要的最好地素材。原计划在那里呆上一周,最后呆了半个月,画素描,拍照片。《和光》这张画就是源自于这批素材,作品背景大面积的深色处理和人物的光照效果会让人立刻联想到巴洛克时期惯见的油画语言。人物的写实处理因为房顶的天光形成聚光灯式的舞台布景而显得层次井然。描绘手法的细腻写实和黑白灰色调的大面积归纳概,为观者预留了许多遐想的空间。以富有感情的笔调深入描绘其日常的所见,同时赋予这些日常景观以人文关怀,这是个人的一贯追求。
|
|
|
|
崔先进 《拾贝》 |
创作札记:在油画艺术创作中,小尺幅油画慢慢的形成一个潮流,小尺幅作品有很大的创作优势,尺幅小便于携带并且往往更加注重细节的表现,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丰富的艺术内涵。它们可能描绘的是局部细微的事物,或者是对人物、风景、静物的写生,甚至是抽象符号元素。这些作品以其精致和细腻著称,能够在不大的尺幅中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小幅油画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度。由于尺寸较小,艺术家可以在每一寸画布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创造出更加精美和细致的作品。这种规模的作品也更适合室内装饰,成为艺术品收藏者喜爱的对象。
“拾贝”象征着寻找生命中美好的事物,鼓励人们积极向上、乐观向善,“拾贝”还可以象征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积累和成长。它代表着一种不断探索、学习和进步的态度,强调了持续努力和积累的重要性。它鼓励人们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积极寻找和珍惜美好的事物,并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努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
|
|
|
崔先进 《暮色》 |
创作札记:暮色是指傍晚昏暗的天色,暮色暗示着一天的劳动结束,早出暮归,沐浴着夕阳。田野里的收获也渐渐到了尾声,一天的劳累在满袋满袋的农作物面前显得好像不再那么重要,最后一份力气也随着最后的收获,永远留在了那片一望无际寂静的田野上。远处装满作物归家的车, 以及夕阳照射下被收获的土地上正在收拾作物的劳动者,整个画面沐浴在暮色中,寂静的田野里都是收获的希望。
|
|
|
|
卫玮 《告庙》 |
创作札记:《告庙》这张作品以传统戏曲剧目《打神告庙》中的人物为创作素材,在创作过程中我试图用逆光来表达人物精致优雅的动态美。轮廓线与边缘线在相当多的区域重合在一起,这种光线的变化是我要表达的重要方面。画面中绿、红、黑、白四个色块的对比关系,在程度上的把握比较困难,这让我想起了荷兰小画派中维米尔的小幅作品。我想:经典的写实艺术是穿越时空的永恒存在。更是吾辈终其一生之所求!
|
|
|
|
卫玮 《丑角儿》 |
创作札记:《丑角儿》这张作品取自京剧《凤还巢》中的一个人物角色,模特儿是一个丑角的角色。丑角在形象上、在面部表情的表演上更是精彩绝伦,我力图抓住丑角在舞台上的一瞬间的形象表达进行油画艺术表现。人物的着装是明黄色的段子戏服。在色彩表达上具有强烈的黄黑对比关系。创作过程中,不时的在脑海中回想起王沂东老师红黑系列的人物创作及创作理念,在细节表达上舍弃了繁多的刺绣纹样,来突出黄色块整体的视觉冲击感。
|
|
|
|
贾巍 《女孩侧面像》 |
创作札记:在这次精微油画的创作中,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我试图用极精微的画笔在卡片大小的画面上呈现肖像画。“微型肖像画”曾在英国一度流行,在伊丽莎白时代盛极一时。我将画面尺寸设定为身份证大小,画面形式是古典传统的,内容上寻求一些突破,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再用画笔转化为具象绘画。它既是对古典主义美学的致敬,也希望通过当代题材的选择,将艺术置于新时代的语境中予以探讨。我希望通过《新人类》系列,能为精致小油画这一领域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并唤起更多人对微观艺术表达的关注与热爱。
|
|
|
|
贾巍《新人类(四)》 |
创作札记:《新人类》系列是我创作的一组尺寸为9×6.4cm的小幅油画作品。作为艺术表达的实验性尝试,这些画作以极为精细的笔触呈现具象人物,探索AI时代人类与科技融合的主题,表现了人类与技术装置的紧密关联,且创作素材亦是通过人工智能软件Midjourney生成。我希望通过这些画作引起观者对于人类自身与科技之间共生关系的反思。
作品的名称:《新人类》——指向一种可能的未来景象:人类与技术深度结合后,新型生命形式的出现。在视觉呈现上,画作以身份证大小为尺度,类似近年来流行的“手绘卡”,通过微观的细节塑造和金属质感的光影表现,在小画面中进行精微表达。尺寸的选择意在引导观众重新审视“微小”与“广阔”的辩证关系,在局促的物理空间中激发丰富的联想。
《新人类》系列同时也是我对绘画媒材可能性的实验,以传统的具象写实技法,融入了对未来图像美学的想象与思考。
|
|
|
|
白蒂 《涟漪》 |
创作札记:在《涟漪》这幅作品中,我试图通过浓烈的橙红色调和深邃的暗影,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生命力与流动感。画面主体是树木的剪影,交织的枝干将视线引向中央,那片如流水般起伏的明亮区域象征着时间的涟漪和自然的律动。橙红色的背景不仅突出了热烈与生命的力量,也暗示了大地的温暖与光辉的深邃交融。
创作灵感来源于落日余晖穿透树林的一瞬,光影与色彩交错之间仿佛有一种静谧却又流动的能量。树木在画中不仅作为形态的符号存在,更代表自然与时间的见证者。明亮的“涟漪”区域以抽象的笔触展现水波般的动态感,这既是对自然流动形式的表现,也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象征:如时间的流逝般,平静的表面下蕴含无尽变化。
技法上,我采用厚涂与刮擦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树干与背景之间的层次感,同时利用明暗对比强化了视觉中心的戏剧性效果。粗犷的笔触在树影部分呈现出一种有机的纹理感,而中央涟漪部分则以流动的线条对比出细腻与柔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通过《涟漪》,我希望观者能感受到自然中的时间痕迹与内在的生命节奏。光线、树木和涟漪共同构成了一个梦幻而深刻的场景,唤起对自然、时间和自我情感的多重思考。
|
|
|
|
白蒂 《幽径》 |
创作札记:这幅画作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森林场景。画面中,深绿色的树干和枝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幽深而宁静的氛围。光线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画面的主题是自然与内心的宁静。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法,画家试图传达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画面中的森林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同时也带有一丝神秘和未知的色彩。画面主要使用了深绿色和白色,这两种颜色的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深绿色的树干和枝叶形成了画面的主体,而白色的光影则为画面增添了层次感和深度。
画面的构图简洁而富有层次感,树干和枝叶的交错排列使得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画面中的光影效果尤为突出,通过光线的运用,画家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使得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森林之中。
|
|
|
|
仝紫云 《侧面肖像研究》 |
创作札记:画中这位模特的造型,和汉代陶俑的感觉有些接近。我们学习油画的过程中,经典的范本描绘的都是西方面孔,如何创作出具有中国人典型特征的肖像画,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我想,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人,虽然有迁徙,但想必和古人地相貌总会有相似的类型。秦汉陶俑造型中的人物,应该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总有人在秦俑中找到和现今人物极为相似的面孔。当时我正在研究汉代雕塑造型,遇到了这位模特,她的面相和汉俑有几分神似,于是结合文艺复兴式的侧面肖像风格,用写生的方式完成了这幅肖像画。这样的研究有十几幅,很多都还没有完成。
|
|
|
|
仝紫云《林场老人肖像写生》 |
创作札记:这幅画是在甘肃庆阳大山门林场下乡时画的写生。当时正在研究凡·艾克的肖像画,于是在写生时,把电脑打开,把凡艾克的肖像画图片放在旁边,一边观察模特,一边学习凡·艾克的概括方法。连续画了大约三天时间,才完成这幅巴掌大的作品。体会最深的是对形体的简化和概括非常重要,实际上,老人的皱纹非常多,我简化了很多皱纹。因为我发现凡·艾克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归纳和概括的痕迹,他并未无节制地刻画细节,而是在大形体的归纳框架下,选择关键性的细节进行描绘,并非对现实的全部照搬,因此作品既写实又很有表现力。
|
|
|
|
张思远油画 《泉》 |
创作札记:当代社会人心浮躁,人们急功近利,社会中充斥着戾气。需要一种艺术能让人静下来,慢一点,“静”就是这幅画的主题。
画中场景取自黄山一处开发失败的峡谷。开发失败不是因为自然环境不够优美,而是因为交通过于不便,开发成本太高而被放弃。对于这片山水来说却是好事,她的原始之美和远离喧嚣的静谧得以保留。具象写实的绘画也要用抽象的思维来经营。画中的色彩控制在一个低饱和度的色域中,强调画面中黑色衣服,灰色石头,白色水花等几个色块明度的对比。
阴天柔和的天光,人脸在帽檐下变得模糊,不容易分辨模特具体是谁,这不是一张严格意义上的肖像画,人物只是一个象征,只要足够宁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