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东、王沂蓬、王沂光兄弟三人,都是艺术家。王沂东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写实主义绘画派灵魂人物,王沂蓬是中央美院的教授,2008中国北京奥运会金牌设计者,都是名闻遐迩的大家。王沂光的绘画进入人们的视野,则是近十来年的事。祖上没有美术家传,单靠自己的禀赋、爱好和努力,兄弟三人全都涉足中国美术界的高端地域,真可谓中国艺术界的佳话。
看过兄弟艺术网上王沂光的画,最强烈的印象,就是那些飞人。飞人飞天给国人最初的印象,来自敦煌壁画,飞天形象既和中国神话嫦娥奔月有关,也和佛教有关。但是,王沂光油画中的飞人大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他们非神非仙,那么,作者为什么想到有这种形象,这种梦幻般意境来组织画面呢?即使在他的《三月的骄阳》这样的写实主义的作品中,背景上也要衬托了一位半空中的人物。这让人感觉到,作者好像急于用一种艺术方式摆脱地球的引力,将永恒的束缚解放出来,从而达至自由飞翔的境界。这一思维方式,在现实主义绘画传统中是少见的。
同时,他的画又是写实的。无论从人物的造型还是色彩的使用,抑或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都是现实的,而且也是当代的。他画了乡村少女,田野里的男子,黄河边的牧羊人,山乡的石径,海边的女子,等等,都是基于当代生活的。这就是说,王沂光似乎努力赋予现实生活一种空灵的感觉,或者说,他试图用无拘无束的形象表达人的更为多样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进一步的解放。无论他本人是否意识到这是中国油画的一种新形式,其一系列的作品达至了这样一种意境。这让我想到曾经轰动一时而且至今不衰的文学流派,积极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和想象力,甚至到了被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和画家。夏尔·波德莱尔给出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即随着感觉而走。”
积极浪漫主义在文学上的代表,在英国,是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济慈的诗作为高潮。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俄国,则是以普希金为代表。中国上世纪的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是郭沫若、郁达夫,以及解放后的一批耽于梦想的艺术家。
积极浪漫主义绘画(在欧洲实际上就是指油画)最早兴起于法国画坛。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等。从这两幅代表作,读者可以大体上领略积极浪漫主义绘画的大体面目: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强调主观和灵感,酷爱自由和个性解放。
对照这一体系,很容易发现王沂光油画的特点。首先,画家在艺术创作中,非常强调个人体验,富于主观创造性,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浪漫主义强调创作主体对于现实生活的兴趣,但不屑于沿袭既有的思路,老想独出心裁,另搞一套。在表现方法上,浪漫主义似乎故意要和古典主义学院派取对立态度,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特征描绘和情感的率性传达,热情奔放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王沂光的飞人形象,正是这种艺术情怀的形象表达。
浪漫主义偏重于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从欧洲艺术史看,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现实极为不满,并努力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义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的现实,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成为浪漫主义艺术家的共有特点,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则成为艺术家们寄托自由理想的方式。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鄙俗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些非凡的人物往往出没在大自然中间或奇异的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环境里。如果找不到足以寄托情感的题材,他们就把梦境做为表达的渠道,其描绘的对象仿佛具有神秘的力量。王沂光用飞人形象阐述的,大概就是这种虚实杂糅的梦境。也许,他希望有这种方式突破既有的成规,以此表达个人志趣和艺术美感。
积极浪漫主义艺术重视民间生活,特别是淳朴的乡村生活。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都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其想象之丰富,情感之真挚,表达之自由,语言之通俗,远胜于后来的以启蒙为目的的说理文学。对工业化时期的社会秩序的不满,促成了这种艺术解放的激情。失望和不满产生了艺术的双胞胎:有些人用愤怒、咒骂、避世、醉生梦死来表达绝望的心情,是为消极浪漫主义一派;积极浪漫主义则用新的艺术形式表达希望和理想。王沂光属于后者,他用美丽的村姑,饱经沧桑的老汉,古朴的茅屋,飘扬的红丝巾等意象,表达自己和对生活的理解。如《风的诉说》,作者用两位飘起的女子和白色的牦牛组织了他对风的赞美,朝日,大地,河流,组成了辽阔的背景,由此构思了一个富有动感的画面。我们不妨这样假设:如果同样的背景下,是两个脚踏在草地上的女子和两只牦牛,那会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效果。可以说,王沂光有意用这种有些调皮、有些夸张的方式,赋予了对象以超于凡俗的美感,并以此显示出自己的另类风格。
王沂光的艺术探索,也许和欧洲欧洲艺术史上的积极浪漫主义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我们将王沂光的作品和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在创作方法上的某种联系。不管是有意识还是出于自发的灵感,王沂光看上去有可能是借鉴了法国画家的经验,即在物象上赋予了极力摆脱大地的引力、渴望自由飞翔的力量,优美的姿态则是作者对生活的基本判断。在题材选择上,王沂光则是中国化的,即借用西方绘画的工具,表达东方人对于美感的理解。他的心已经到了。因为历史上的积极浪漫主义是愤世嫉俗的,他们往往用特别的方式表达悲号,发泄愤懑,营造梦想。为了避免主题的失重,画家有意用了夸张的方法,将描述对象突出在艺术的海面之上,乘风破浪,一往如前。题材的沉重和手法的调侃,相对存在,如同给大海大洋上行驶的大船加上压舱石或压舱水。为什么?因为轻飘飘的毛发用不着风的想象也能飞翔,干枯的小树叶用不着风浪涌动也能漂浮在水面上。很少看到中国画家能将嫦娥奔月画出精神层面的意蕴,因为他们没能画出嫦娥的悲愤和幽怨,看上去就像漂浮在空中的年画。王沂光的绘画,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因素,即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幽默感。王沂光显然是认真作画的艺术家,他的幽默健康而有趣,绝不和无聊的杂耍沾边。他只是不想被老旧的艺术方法所束缚,于是选择了夸张和想象,凡人成了神仙,现实有如梦境。看了他的画作,读者首先会觉得他的画很好玩,有意思,别出心裁,路子非同一般。读者甚至会想:这位画家竟能将美好的少年童稚保持到成年的艺术创作中,真是难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所在。绘画,无论怎样抽象,都无法摆脱形体和色彩的限制,因此,简单的绘画容易落入形而下的窠臼。要想让一幅画具有形而上的哲思,必须有超出具象的感染力。虽然这种感觉只是片刻的感动,但是,有和没有,大不一样。
幽默感依靠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丰富广博的专业能力。对自己所描述的对象没有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产生幽默感的。一是轻松的心情。总是愁眉苦脸的人是没有幽默感的,艺术家也是如此。只有那些心田空灵的人才能轻松对待身外事物,并以有趣的语言表达这种轻松。三,幽默感还要依赖足够的能力才能表达出来。拙嘴笨腮的人,含着冰块说不出水来的人,不可能说出有趣的话来。绘画也是一样,只有那些对笔墨驾轻就熟的人,才能在轻松中展示好玩的个人风格。王沂光的绘画所表现出的幽默感,应当和以上三个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毕竟,一个有趣的人才能画出有趣的画来。
(具象中国策展人、著名文学家、艺术评论家王兆军 )
|